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6(口試題目之實務題)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

6.
【實務題】

這一系列針對口試的題目類型進行歸納與分析,先前依序說明了<如何題><狀況題><理念題>及<陷阱題><理論題>,接下來繼續說明另一類型的題目,叫作『實務題』

接下來我們要說明的是『實務題』,理論與實務一體兩面,有理論就會有實務!

至於實務層面的問題也是有所區分,有比較細微的,也有屬於大原則的:例如,班級經營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實務面向的問題,那如果是說到班級經營裡面關於小朋友的常規建立的相關實務問題,這就是屬於比較細微的問題。

如果口試題目是屬於比較細微的、實務的相關問題,這時候如果可以在回答時講到越細微的細節與實際經驗,就可以呈現出這個老師在處理相關問題時具有相當經驗。

好,我們來針對口試實務題來進行解說。

先來舉例什麼叫做實務題,例如:「批改作文的過程中會注意哪些原則?

如果我是口試評審,第一,當我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心裡想要知道被我問到的老師有沒有改過作文?或是有沒有改作文的相關經驗。第二,身為老師的你,在改作文的時候,有沒有用心?

幾乎每一位老師,有擔任國語文課的教學或是擔任導師,幾乎都曾指導過作文,學校也會有相關篇數作文的要求,因此,大部分的老師幾乎都曾指導過學生寫作文,也一定改過學生的作文,那你在改作文的時候,有沒有改出心得來?

老師在改作文之前,有沒有先把握幾個批改作文的原則?所以當口試委員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想要知道說我們有沒有作文教學的相關經驗、我們有沒有作文指導的經驗。

我們有沒有在批改作文之前,先有一套我們在批改作文評量的標準?

身為老師的我們一定寫過作文,也一定批改過作文,批改作文有一定的標準,那麼當我們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有沒有將這些作文評量的原則或是標準放入我們的教學內容裡面,一方面作為作文教學目標,一方面也讓學生知道老師作文批改的原則為何?方面教學,也讓學生可以事先準備,提醒自己可以將作文寫得更好。

所以當我們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除了回答批改作文時應注意的原則之外,我們還有辦法將批改作文與指導作文的相關經驗一併統整回答,讓口試委員知道我們不但會批改作文,還會指導學生寫作文,說明自己如何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如何因應寫作教學的需求來進行閱讀教學、如何把閱讀跟寫作橋接在一起、如何從指導學生閱讀之中來指導作文、從課文來長作文,關於閱讀與寫作的相關實務經驗可以包裝起來一併回答(但是要先考量可以回答的時間多寡,以時間考量為優先,決定回答內容的廣度),這就叫做實務題

實務題講求的是回答必須實務到非常的實務、非常的細節、非常的detail,聽講的人就可以知道我們有沒有經驗、我們有沒有用心?講求真實經驗或是生活中課堂裡的相關事務的題目叫做實務題。

生活當中還有許多的實務問題,以下繼續舉例來說明生活當中的其他實務問題。

Q1:「要怎麼指導學生進行垃圾分類?」

要怎麼指導學生做垃圾分類?那垃圾一般分為哪些類? 由此可知,這個問題是一個實務的、每個人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的,那身為老師的我們會怎麼做?

很多問題其實並非單一面向,例如先前曾經談過的如何題就會與實務題有關,像這裡提到的實務題的回答就會又回到先前提過的講過的“如何題”。

所以在回答這類型的問題時必須先想想看,因為我們有做過,有過相關的經驗,所以必須在平時就養成習慣多寫些教學觀察日誌,或是多就生活中的教學現況進行反思,當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之後,就必須要去歸納起來:例如我們在做這一類事情的時候怎麼做的,還是說我們在事情做完就算了或是教完就算了,如果我們可以在教的時候想一想,做完的時候想一想,就會發現在進行這一類活動或是事情時都會是有方法的,如果可以把我們的的做法整理成方法、多一些巧思,把我們的方法變成是我們在做事情或是指導學生時的策略,久而久 之這些策略就會變成我們在做相關事情或是進行教學時的原理原則,因為歸納整理再加上省思,則可以更有心得,做事情更有效率,而且讓教學更有方法。

這是一個很棒的實務問題!如何在課堂裏進行垃圾分類的指導,在生活教育之中來進行垃圾分類的指導、實作,這與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一輩子受用的經驗與能力。
 
     Q2:「如果學生一直重複犯老師反覆提醒的事情,那身為老師的你應該如何處理?」

這個問題是關於學生的犯錯如何處理,也是實務相關的問題,幾乎在校園裡教室中會每天遇到的、也是每一個老師幾乎都會遇到的問題。

像這種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見相當務實,那麼如果我們所講出來的答案或是內容都跟大家一樣的話,就代表我們所回答出來的內容是屬於common sense,是一般的內容。能夠針對問題回答完成的答案,但是如何能提出具有亮點的回答內容呢?

那我們必須每天都去針對這類相關問題多加思考,經常想,仔細想、並且要有所歸納,有所省思,如此一來才能讓回答的內容有我們的亮點呈現,不然就跟大家回答的內容一樣了。

這值得我們去省思,如何能夠回答這種實務問題,可以回答到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並且覺得我們很棒呢?

其實很簡單,在生活當中隨時地去觀察、隨時地去紀錄、隨時地去寫心得、隨時地去反思,久而久之就會就會有深入的發現及獨到的見解,那就會看到亮點了。因為,只有深入的觀察,才會觀察到細微處,才能夠從細微處去見真章,有一句話叫做“魔鬼藏在細節裡面”,當我們深入的反思、深入的觀察,就可以知道:哇~實務當中啊有奧妙,這個發現及奧妙之處就是能夠見高下之亮點。


以上提到兩個實務問題,一個是“垃圾分類",一個是“如何改正學生的犯錯”,這兩個問題都是非常務實、每天都在發生的、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

這種實務題如何來回答?可以四平八穩,也可以在四平八穩當中再提出我們個人的獨到見解,這個可能是一個亮點,可能因此而讓評審覺得說我們是用心的老師、我們是願意從細節去深入探究、任何一個小細節、任何一個學生的小部分都關注,當學生想要妥協的時候,我們也不願意妥協,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任何一個細節都是關鍵,不可以馬虎,如此一來就可以讓聽的人知道:哇,這個老師有經驗而且經驗還很獨到,這個老師跟其他老師不一樣,這個是我們要的老師。

這就是亮點所在!

    Q3:「遇到恐龍家長的時候該如何進行良好的親師互動?」

    哇~良好的親師互動,這又回來了,這個題目比較像先前提過的哪一種題目?

狀況題對不對,當遇到恐龍家長的時候你如何來做良好的親師互動?當聽到這一個問題時、有了先前的問題作為基礎,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問題,口試委員要問的就是屬於狀況題底下的如何因應,這種問題是狀況題也是實務題。

一系列的文章到這邊,讀者的你一定會告訴我:「老師你這一系列所講的口試題目類型,好像都混來混去都差不多耶!」

沒錯,問題就是這些,要把這些問題都分類,永遠分不清楚,也沒有辦法將口試題目獨立歸屬在某一類,不同類型之間的問題一定都會有相關

所以我們來想一下,這一題是不是實務題?

是,每一個老師有可能遇到,也或許就曾經遇到,這就是實務題,那每一個人的解決方式會一樣嗎?

不會一樣,因為,任一事件都必須因地制宜,視個別情況來處理。對不對?

再來,這個問題裡面又有一個如何,考驗說身為老師的我們有沒有實際經驗,我們有沒有處理過相關的問題,我們如何處理、如何有效處理,這個問題具有好幾個層次喔!

歸納一下,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點出一個實際狀況、考驗老師如何處理?因此也必須說出處理的方式與策略。就是狀況題加上如何題的變形,如果懂得問題出題者的本意,並且知道問題的內涵,就能妥適的進行回答,如果可以在回答完整之外,再提出具有亮點的回答內容,就能讓口試委員眼睛為之一亮,在口試的競爭場上獲得好成績。

預告一下,接下來會來講反思題。

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  rolex516888@gmail.com


#口試題目類型
#教師甄試





#相關文章閱讀參考網站:  王勝忠老師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1(如何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1.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2(狀況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2.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3(理念題)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tw/2017/07/3.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4(陷阱題)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tw/2017/07/4.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5(理論題)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tw/2017/07/5.html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5(口試題目之理論題)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

5.
【理論題】

這一系列針對口試的題目類型進行歸納與分析,先前依序說明了<如何題><狀況題><理念題>及<陷阱題>,接下來繼續說明另一類型的題目,叫作『理論題』

理論題的口試題目是什麼呢?

比如說:「請說明多元智慧理論的主要內容?」

“多元智慧”簡單的四個字,其中所包含的、蘊含的範圍相當廣泛,這個理論如果我們沒有讀過,沒有涉獵過,那麼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自然就沒有辦法完整的回答,更別說妥善的回答了!

當遇到不知道的理論時,下意識的反應就會緊張,這時候就會很囧,因為這時候就會不自覺的亂了套,當下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怎麼不會?慘了! 

那麼在回答的時候就會因為緊張不知所措而亂了陣腳。

所以像這一類問及理論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廣泛的閱讀,增加對於教育相關理論的基本認識。

理論有多少?理論非常多。無時無刻都在創造新的理論。所以我們有辦法把理論讀到精熟嗎?我們有辦法把所有的教育理論一網打盡都準備好嗎?一定沒有辦法。所以該怎麼辦呢?

先從我們認同的教育理論入手,去精熟、去精讀,在教學現場應用,並反覆的省思,通常身為教育人員的我們所認同的,通常也會是大家所認同的。

先把目前主流的重要的理論熟悉了,那麼我們在回答這一類型的題目時就可以先從理論切入,針對問題來加以討論,並且可以講到理論背後的意涵跟形成的歸因、再從我們的生活經驗、我們的課堂教學,以及在教育現場我們所觀察到可以與理論相呼應的實際教學樣態,為我們的回答找到可以著力並且支持的證據,藉此將實務經驗與理論相結合,既可以回答了理論問題, 還可以順帶說出關於這個理論自己在教學現場的實務表現,讓聽我們回答的的人知道說身為老師的我們既懂理論,而且又有把理論實際運用到教學現場及生活之中。

針對問題本身,回答了理論,又附加說明了自己的相關實務,我們這樣的回答就是一個很棒的回答內容,也是可以嘗試練習的模組。但前提就是我們一定要先知道這個理論。


理論非常多,該怎麼準備?怎麼知道所有的理論?

很簡單,其實不難,像《教育小辭書》《教育新辭書》這一類的工具書可以事先準備,並就其中最熟的主題來先行閱讀,另外,還有很多我們在考筆試的時候所讀到的相關的教育理論及相關內容,都與口試的準備有所悉官,在準備筆試的教育相關科目時就可以認真地看、認真地讀,甚至還可以把幾個很棒的理論背起來,並且與教學現場的教學實務經驗相結合。在背這些理論的時候會建議先從你所認同的、你有用過的、你在課堂裏面反覆去落實的入手,將這些熟悉的理論背起來,了解其內容及主要的重點,從實務去驗證理論,從理論找到實務切入的點,並且隨時進行教學省思,如此一來在進行這類型的回答時,就一次回答了三個層面:有理論、有實務、且有個人的反思。

我們可以把它這三個層面的內容包裝起來回答,回答理論題這類型的題目時,除了知道理論為何,更有實際的行動,且有反思,這樣就會很完成的回答單一面向的問題。

教育理論非常的多,當你不知道如何準備起,或是無從準備時,建議先從我們可以掌握的教育理論先入手,盡可能的掌握自己關注的或者是曾落實驗證過的相關理論。如多元智慧,自己曾經在教學現場採用多元評量,要看到學生多元的智能,用多元評量的方式,用以檢核學生的多元智能,給予機會展現自己,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發現自我,肯定自我,用不一樣的方式來自我實現。

以上所討論的就是理論題

#口試
#教師甄試

#相關文章閱讀參考網站:  王勝忠老師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1(如何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1.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2(狀況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2.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3(理念題)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tw/2017/07/3.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4(陷阱題)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tw/2017/07/4.html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4(口試題目之陷阱題)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

4.
【陷阱題】

口試題目除了之前說過的那三種類型之外,另有一種題目叫做『陷阱題』,為什麼我這裡會將這類型的題目叫做陷阱題呢?

在口試時,聽我們回答的口試委員、聽我們回答的評審,他們在問這一類型的問題時,他們心裡面早就存在有答案了,對於問題有相當層度的了解,並且知道回答的人經常會說出的回答內容,因此會故意問這一類型的題目,就是要看回答的人會不會踏入這個陷阱,當主考官問這一類型的題目時經常會讓回答的我們不自覺。

但如果我們能在聽到題目時就預先了解到這個問題是一個陷阱題,必須要小心回答,就可以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多方考慮我們要如何回答才比較妥適、並且可以面面俱到的回答。

在此,舉例來說明什麼叫做陷阱題,比如說我來預設立場,設定一個問題:「你認同學生帶早餐到學校吃嗎?

認同啊! 因為我們不知道學生每天會不會將帶來的早餐吃掉;或是媽媽給孩子買早餐的錢,要他自己去買早餐吃,但孩子有沒有去買早餐吃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如果孩子將早餐帶來學校吃,老師看得到孩子有買早餐且有在吃早餐,老師看得到孩子吃早餐,且有看到孩子將早餐吃下肚!讓孩子帶早餐來學校吃,老師可以幫忙照料,可以對家長有一個交代。

這樣回答有沒有很好?很好啊!

老師的立場是要讓每一個小朋友都有吃早餐,並確認都沒有餓肚子,因為早餐是很重要的一餐,尤其對於正在生長發育的小朋友是相當重要的一餐。所以老師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回答問題。

假使提出這個問題的那個主考官,他剛好是學校裡面的主任,就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發現,他認為早餐應該在家裡跟家人一起吃,吃完早餐再到學校裡面來這樣更可以配合學校所安排的各項活動來進行參與。因為他認為:吃完早餐、走路到校,學習會更好,早餐應該要在家裡面跟家人一起吃,因為難得有機會且有時間跟家人一起吃早餐,早餐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餐,若是將早餐帶來學校吃的話,早自修時學校有安排閱讀時間、有安排晨光的媽媽進教室來說故事時間、有安排學校的各種活動,那麼如果將早餐帶來學校吃,當同學在參與各項學習時,在吃早餐的學生你就沒有辦法加入學習了。

由上述可知,這類型的題目並沒有對錯但是背後隱含著一個陷阱,這個陷阱就是出題的人想要讓你踩進來而讓你不自覺,這時候他就會提出反問:「你認為應該在學校吃早餐,那假設說你們學校如果在推動閱讀,晨光閱讀的時候,那小朋友是不是邊吃早餐邊閱讀?這樣對不對?哇,這樣不錯呢,一舉多得,邊吃早餐邊閱讀,兩個活動一起完成。是不是這樣?」

嗯對,我回答的是這樣。

好,那你就走入他的陷阱了。

這類型的題目沒有說一定要怎麼回答,但是如果可以預先知道出題者的想法,則可以更妥善的回答問題。

這就是我剛剛舉例的陷阱題,大家覺得還有哪些陷阱題呢?

一定還有很多的陷阱題,對不對?

只要用心留意,一定會發現還有很多的陷阱題。

比方說:體罰,體罰是用身體、用外加的器具打到小朋友的手上身上,這個才叫體罰。那言語上面的責罰,讓他感受 沒有受傷在身上 這樣不算體罰。還是說如果叫小朋友去跑操場,這樣就不算體罰?類似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

當我們聽到這類型的陷阱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提問的人目前正在教育崗位上應該是擔任與問題相關的職務,他問這個問題會不會有背後的動機,他會不會帶著哪一個陷阱來引導我們回答?如果我們事先有設想,當我們知道了,我們就可以事先準備然後破解。
因應這類型的題目,因為答案沒有對錯,只要就問題的性質多加思考,就能在回答時多些考量,在回答時考慮周詳而面面俱到,沒有提出絕對的答案,但又可以回答到口試委員的問題,讓聽的人知道我們對於教育現場的狀態熟悉且有見解,除了可以回答道問題,又可以多方面的來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

#口試
#教師甄試

延伸閱讀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1(如何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1.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2(狀況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2.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3(理念題)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tw/2017/07/3.html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3(口試題目之理念題)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

3.
【理念題】


        除了如何題「狀況題」這兩種口試時最常出現的問題之外,另有一種題目類型叫做『理念題』。

        理念題通常是提問的人想要知道被問的人的想法以及對於某議題的個人理念,至於為什麼要提問跟理念相關的問題呢?因為常常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在講他自己的理念的時,從中可以知道一個人心裡面所想的、所相信的,以及他的教育養成,學經歷背景及他的家庭成長歷程,因為一個人的成長,他的學習經過會影響到他這一個人的信念,個人的信念如果放在教育場域而言、當我們在考教師甄試時要選拔適合的老師,有教育理念的老師,找到一位可以為學生付出,為教育投入的老師,那我們可以從問老師的教育理念為何來入手,藉此知道這一位老師的教育理念。

       一個人的教育理念會影響這個人的教學,因此教師的教育理念相當重要,具有良善的教育理念的老師影響深遠,透過教學也會影響他所指導學生的想法及所作所為,更會影響這位老師未來在學校裡面會如何來投身教育,表面上看起來抽象的理念不太會立即影響到他人,但深遠來說,一定會對周遭的教育環境有所影響。一位老師如何成為一位老師的過程中,受了那些人影響,師承的過程或是家長教育,或是他人的指導,抑或是透過閱讀或是楷模學習,會想要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老師的形象,那麼理念會影響行動,進而投注在教學上,對於教育現場是有間接相關的,所以,一位老師的理念非常的重要,也因此常在口試甄選時被拿來提問,藉此了解一個人的想法。

        我們來談為什麼要問理念這樣抽象的問題,當我們進入考場時,若不是抽題的問答模式,主考官通常會請應考的人先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若沒有從自我介紹開始問,則有可能會問問理念這樣的問題,比如當主考官沒有預設立場要問什麼問題時,就會先這樣問:「老師,請說說看你的教育理念為何

                所以教育理念是一位要參加教師甄試的老師都要去思考的基本問題,有老師們在問可不可以在回答其他問題時,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包裹在回答的內容中來講出來?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當然是可以的。當我們在回答類似如何題、及在回答狀況題這些類型的題目時,我們當然可以將我們的教育理念置入其中,除了回答問題本身之外,也可以藉此機會讓主考官知道我們的教育理念,可以藉此行銷自己,並讓自已的教育理念與回答問題的策略融合在一起,在這兩種題目的回答當中更全面的進行回答,讓聽得人知道我們是有想法且有做法的老師。因為理念無所不在,理念時時刻刻會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在行動之前一定會先有想法,理念會影響想法,想法會轉化為行動,彼此間都是互有關係的。

    所以我們在進行任何的回答時、在講如何做時、在講我們對於某些問題的觀策略及方法時,在講我們的問題解決方式,在講我們對於狀況的回應的時候,都可以將自己的理念派上用場,置入其中,讓聽得人可以知道我們是有理念、有想法且有做法的老師。所以個人的教育理念時什麼一定要仔細深入的思考。

                當我們知道很多時候口試場合中主考官在不知道要問考生什麼問題時,會請考生先來說說看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麼時,則可以事先準備,好好的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完整的陳述。個人的教育理念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簡單的幾個字,只要能夠去想看看你自己心裡面、腦海深處關於教育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那一句話是什麼,那通常就是你的教育理念了。我們不妨試試看請人提問,去回答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麼,當有人對我們進行提問時,我們會不自覺地以反射性的回應來說明自己理念是什麼,比如在口試練習的現場,常常會聽到老師說:「我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無他,為愛與榜樣。」可以從老師說的理念來延伸瞭解,這句話重視的就是老師的身教。

    身教示範,什麼叫做身教示範?

              舉例來說,我們在講節能減碳,每天老師身體力行關燈關電扇、吃飯時用的是環保餐具,出門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個就叫做身教,除了在課堂上提醒學生要節能減碳,不斷的進行宣導,而且會在日常生活中奉行這樣的準則,讓小朋友們看在眼裡。所以,當我們在講這一句話的時候,我們所做種種事情,就可以是用來支撐我們的對於學生教學的最佳證據,這也跟老師的信念有關,有信念所想法,然後有行動,知行合一。所以當然可以拿來講,一個人的理通常不是單單只有一句話就能完成呈現,一定是一段可以完整陳述的話語,且抽象不意瞭解,因此很多人不知道理念是什麼,當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麼的時候,很容易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見與觀點,因此必須對於自己的理念仔細思考,因為這一題理念題是萬用題,要參加教師甄試的老師們必須要事先準備,而且這一類型的題目屬於廣泛題,我們必須要去想想看我們的理念是什麼。

       有老師問我理念會不會改變?理念當然會改變!會隨著我們的年紀增長、會隨著我們與同儕的互動改變、會隨著我們去進修精進自己的教學而改變、會隨著教育潮流的改變,教育政策的更新進而影響到我們個人的教育理念。

   所以可以去想一想,在教育現場的不同時段及擔任不同職務,我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有可能我們因為到了一個偏鄉學校,教了一個小班,發現了幾個學生的學習表現,因為看到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改變了我們的作法、教法,進而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會變動的!教育理念會隨著人跟人的相處、隨著我們所遭遇的處遇而調整而改變,這樣變動的教育理念沒有對錯,且每個教師的理念也會不同。以上所述的口試題目類型就是理念題

    在講完這個口試題目類型理念題的時候,我們來回顧一下前面第一個講到的是什麼題?「如何題」。然後呢?「狀況題」。第三個口試類型?「理念題」。

                其實,我在設定口試題目的時候是沒有按照先後順序的,可不可以在問考生問題時,先請考生回答自己的理念為何?然後再來問考生關於某個主題會如何來進行,策略為何?最後再給你一個狀況,問你如何因應,請你來試著回答。


                所以在回答任何問題時,可以視題目為何,問題核心為何? 自行評估回答的方式,也可以將回答的順序進行調整,或許我們可以先來想想看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什麼,然後再想想看在這樣的理念之下,遇到某些狀況時,我們會拿出來的方法來解答問題、我們所採行的策略是什麼?我們可以在這個脈絡之下去想一想如何回答,且如何完整的回答主考官所提出的問題。

#口試
#教師甄試

延伸閱讀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1(如何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1.html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2(理念題) 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jp/2017/07/2.html

有效教學與口語表達研習分享學員心得

這篇是雅婷老師參加我的口語表達專題演講的課後心得 好文分享

    有效教學可以從課堂中藏於無形的評量確認是否達到教學目標,讓每一位學生皆能樂在其中,學到並獲得成就感。今日的演講就是有效教學的最佳例證。

    從主任生動地分享高中舉手發問、參加輔導團的小故事中,引起聽眾的動機,並從中瞭解好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公家的事,練自己的功。

    不只是演講者傳統講述,主任讓大家寫下自己的名言佳句,利用曼陀羅思考學習單,先讓大家分組討論,透過同儕鷹架,得到口試題目中各層面的答案,再抽老師上台即席口試表達,一方面評量,一方面讓聽眾具體操作,印象深刻。而且任務有挑戰性,讓聽眾有期待感、緊張感。透過正向回饋,建立現場溫暖的氣氛以及挑戰者的信心。

    時時讓大家有事情做,透過和夥伴的自我介紹活動,互相學習。我有機會再一次修改自我介紹『我是雅婷老師,想優雅帶著孩子成長茁壯、婷婷玉立。』三次的練習,每一次都再修正,當最後一位老師給予我超級正向的回饋,心中的小太陽忍不住跳起舞來。

    主任的演講內容,時時連結聽眾的經驗,加入台下老師們的故事,有溫度,有共鳴。主任也看到老師們的需要,用心準備超實用的『口試大補帖』結緣品。

    獎勵制度也相當誘人,和主任的星巴克咖啡對話時光,可以瞬間補充面對教甄大魔王的戰鬥力,可以讓考生戰士再往前走好遠的路。

    如同口試回答whatwhyhow三層面的回答方式,以及主任常用的名言佳句,現實生活中,主任時時刻刻身體力行,將有趣的想法,化為行動,再從行動中省思,獲得經驗。每一次的經驗,總是正向歸因,為自己加油,繼續充滿能量往前走。每一次的成功經驗,也會將know how記錄下來並省思,獲得不同想法。

    生活中,處處是學習的素材,譬如推銷員的來電、例行晨會、研習等等。時間有限,同樣做一件事,如何從中獲得最大效果,關係到現在的生活、未來的人生。

    教育就是要定睛在最遙遠的那顆星,我認為自己是最幸運的那顆星,能認識主任,能進立小學習,發現原來星星真的可以摘下來,實現願望。未來,本持初衷。我是一位喜歡成就每一位孩子的老師,我要持續精進教學,我也相信能做到,因為我有像TFT令人稱羨的督導老師系統,因為有主任、有曉雯、有讀書會夥伴強大的專業支援力量。未來社會瞬息萬變,孩子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老師也要不斷精進,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天空中最閃耀的星星。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2(口試題目之狀況題)

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2

2.【狀況題】




        先前討論過口試題目類型中的如何題,接下來我要講的『狀況題』什麼叫做狀況題?

教甄考試的時候,通常希望選拔一位有經驗的老師,通常我們希望他或她有教學現場實戰的經驗、實際的教學經驗,也就是說在學校裡面,你遇到或是經歷過的情況越多,那麼你所獲得的經驗也會越多。

        所以我從好幾年前就曾說過:「認真投入學校跟班級的各項事務,就是教甄上榜最佳的養分。」意思是說當我們累積很多的實戰經驗,在遇到問題或是狀況時,我們就能夠因為投入夠多,能深入的去想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因為身歷其境,經驗就會轉化,成為我們的能力,這些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當經驗夠多,那麼在遇到這些問題時,講出來的、寫出來的、散發出來的就會是個人的經驗法則及真實的經歷。

好,所以現在來講一個狀況題,那什麼是狀況題?

例如當班上發生偷竊事件,學生有偷竊的行為發生,身為老師的你如何來處理?

這個跟先前說過的如何題有點像喔!

        這是在狀況裡面來問你如何處理,所以我們要把它們歸類在同一類也是可行,狀況發生通常伴隨著如何因應,這樣的題目也可以屬於如何題,只是說這裡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給你一個狀況,這個狀況你有可能遇到,你也有可能沒有遇到,不管這樣的狀況你有沒有遇到,我們都要有辦法試著回答。(至於如何回答?示範回答之後會舉例說明。)

        現在先跟大家講狀況題。那狀況題中會出現哪些狀況?

生活週遭或學校場域裡面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可以歸屬於狀況題的範疇,舉凡學生的不當行為,那通常就是狀況;教室裡面我們所遇到的、我們所參與過的、學校裡面正在推動的,還是說偶突發事件,這些都是狀況。

        舉例來說,現在防災教育很重要,防災教育是每年學校的重點宣導項目,除了宣導還要有實際的演練,因此狀況是可以模擬的,在學校裡有沒有曾經參與過防災的相關演練,當發生地震的時候,你如何帶領學生來進行真實的逃生演練?

        這時候我們可以講自己的親身經驗,可以講我們真實的作法。為什麼在口試時會考狀況題?究其根本就是要了解你是不是一位有經驗的老師,我們想要從你的經驗述說當中了解到你如何處理這些事情,那麼口試考狀況題,最能夠知道身為老師的你如何臨場反應,以及你過往的教學經驗,所以在口試試鍊上常會有這些狀況題出現。

狀況題除了會與學生事務有關之外,其實在教師日常教學上面也會出現,例如當你在班級教學時遇到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不守規矩、不舉手就發言,或是干擾老師上課,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你如何來因應?你如何在能夠讓課堂順利的教學的情況之下又不讓小朋友他們有被處罰到,或者是影響到其他學生上課的情況之下,你如何來處理?這應該是每一位老師或是每一位學生都曾經有過的經驗,但是每個人的見解及處理方式一定有所不同,剛好可以聽聽看不同老師的不同因應方式,從中得以了解老師平常的教學方式,這樣的問題就叫做狀況題。

       好,先前講了口試類型的如何題及狀況題,其實,我們可以把如何題和狀況題加在一起,變成整合型的題目,就叫作「因應狀況如何解決」這種題目。先瞭解問題核心,然後可行的策略及自己因應方式,針對問題的兩個層次來回答,答到問題核心,又能提出可行的策略,完成的呈現回答內容,讓聽的人知道我們試具有經驗且有方法的老師。

#口試問題類型

延伸閱讀:口試題目類型的分析之1(口試題目之如何題)https://easytalkshow.blogspot.tw/2017/07/1.html